案例研究
圆明园防渗工程
怒江开发
十年治淮
煤矿安全
 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案例研究 > 十年治淮 > 正文
政绩观要正确 淮河治污政府重视至关重要
 

  把淮河治污前3年取得的明显成效与此后的污染屡屡反弹对比一下,就不难发现,领导重视是污染治理至关重要的因素。
  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,从思想到行动上不折不扣地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,沿淮各级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  “1996年6月26日,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及副省长张洪华等到焦作,检查小造纸厂的关闭情况。李长春书记要求,6月30日前,全省所有年产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必须关停……”
  “1996年6月27日,刚刚在阜阳召开完‘全省奔小康’会议的安徽省委书记卢景荣、省长回良玉,一大早便赶往阜南县的三塔镇造纸厂,检查那里的造纸厂制浆池的填埋情况……”
  我当时采写的一篇报道中的这两个小段落,是当时沿淮4省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环保的缩影,真实反映出沿淮地方政府对淮河治污的重视程度。
  正是由于省委、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,到1996年6月30日这一天,沿淮4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,全部如期关闭了1000多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。
  众所周知,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淮河流域比现在穷得多,安徽、河南两省更是如此。把苦心经营起来的小造纸厂通通关掉,不仅影响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大好前景,更是抽了乡镇财政的釜底之薪———各级政府的确是“壮士断腕”。
  正是因为比较彻底的“关停并转”,1997年冬天,淮河污染治理的第三年,监测数据表明,淮河干流水质总体上以3类水为主。
  但是,此后的事实证明,“达标”的成果并没有得到巩固,“十五小”死灰复燃,污染反弹年年发生。有环保专家坦言,淮河污染严重反弹,地方政府难辞其咎。这位专家进一步指出,淮河流域一些地市领导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,片面追求暂时的经济总量扩张,环境保护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。
  作者简介:郄建荣,法制日报社主任记者。从1987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环境报道,亲历了淮河污染治理的10年过程。第二届“地球奖”获得者。
  《人民日报》 (2004年08月19日 第十六版)

 版权所有:
 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 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